这个大动作引起科幻文学界的不同反应。记者了解到,当前中国科幻的原创水平是否已经发展到“产业化”和“园区化”的程度,业内看法并非一致:有人认为这一步迈得有点大,科幻文学地位边缘,阅读也尚未形成气候,提产业更像是玩“概念”;也有人提出,时间不等人,要发展就要看长远一点。
一年出版200种科幻图书已算乐观
科幻文学评论家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岩坦率地说,截至目前,中国科幻原创力还不足以成为一座产业大厦的“地基”,“量不够,质也不够”。
“国外科幻产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:图书、电影、游戏、主题公园,与咨询、设计、科技创新等领域也有交集。”吴岩说,中国的现状是,图书业还没发展起来,其它行业差得更远。国内现有两家专门发表科幻原创作品的杂志,《科幻世界》和《新科幻》(原名《科幻大王》),每种杂志每期能够发表的作品数量为5至7篇,一年不到200篇。再看一看图书出版市场,科幻文学作品相对边缘,每年能出版200种就已经很乐观。
在有限的数量中,蕴含独特科幻创意的作品就更少了。吴岩说,如果真有不少商家等着开发中国科幻作品,那他们要做好供给不足的心理准备。